|
我省發現春秋卿大夫墓山西省考古研究院5月10日發布考古新發現,在對洪洞縣南秦墓地進行考古發掘時,發現春秋、戰國—秦、清時期墓葬9座,其中最大一座春秋墓葬,出土有兩套鼎和成套編鐘,其墓主人級別或為當時的卿大夫。 南秦墓地,位于洪洞縣廣勝寺鎮南秦村西南約200米的一處臺地之上,北面有瓦日線鐵路東西橫穿墓地,西南距洪洞縣縣城約5公里,北距永凝堡遺址約1公里,東北距坊堆遺址約2.5公里,南十余公里為東周洪洞古城遺址。南秦墓地屬于南秦遺址的一部分,南秦遺址范圍包括了南秦村、永凝堡及坊堆三處遺存。 新發現的這座春秋時期墓葬,編號M6,出土各類器物150余件套,有銅、陶、石、金、骨、漆器等。青銅器種類多、數量豐,鼎有兩套,一套不帶蓋的鼎4件,一套帶蓋鼎5件,還有成套的編鐘編磬樂器組合。編鐘9件,器型、紋飾基本一致,大小依次遞減,皆甬鐘,十棱形長柱甬,旋上獸首單干,舞、篆部飾蟠虺紋,鼓部飾變體蟠螭紋,鉦部光素,乳狀枚,共四區36枚。 此次考古發掘項目領隊楊及耘介紹,東周時期三晉所出樂器均見于五鼎以上的墓,綜合其他考古研究,南秦墓地所反映的墓主級別為貴族大夫階層,應該能達到卿大夫級別。M6隨葬大量的兵器和工具,墓主極大可能為男性。 南秦墓地發掘的兩處春秋墓葬,無論從喪葬習俗還是出土器物上,都具有典型晉文化特點。南秦墓地是一處歷時久長、內涵豐富、保存較為完整的大型墓地,對研究晉南地區不同時期的埋葬制度、人群族屬、社會生活等提供了新資料,尤其是對兩周時期晉國歷史的考證提供了珍貴的實物參考資料。 |